2016-12-16
陈露云在昆明的“古云海”茶庄低调而精致,她20多年前就曾在云南省茶叶进出口公司当任办公室副主任,从80年代起便多次代表云南率团到国内外进行茶文化交流,虽然资历优越,但陈露云一直以一个爱茶人的心态来面对普洱茶,“我是一个被普洱茶修炼了的茶人。”
从事普洱茶行业这么多年,陈露云经历了一路普洱茶的发展:普洱茶之前一直是“墙内栽花墙外香”的情况,70年代时候云南的普洱茶出口只有四分之一,90年代初开始,普洱茶开始从台湾流行起来。1989年,陈露云参加第一届茶文化研讨会,受台湾和福建茶艺文化的影响,才确定把国内茶文化定名为“茶艺”,开始了国内茶业行业的正规发展路程,1990年陈露云受邀去日本交流茶文化,大陆的茶艺文化才迈出了走向国际的第一步。
说起普洱茶一路涨价的原因,陈露云分析道,“普洱茶阴阳相济,是一个雅嗜,之前韩国的和尚把喝茶当作功课,当时他们喝的是绿茶,但时间长了后,发现绿茶伤身伤胃,于是改喝普洱,喝了一段时间后,发现普洱修身补气,在和尚修行的时候给予了灵性的辅助,于是从香港、台湾、广州开始,普洱逐渐开始受欢迎,价格也就自然高了。”
在喝熟茶,藏新茶的理论上,陈露云非常同意邓时海教授的观点。“现在做出来的茶80%被留存下来,这样的行为不符合商业流通的原则。如果80%的普洱茶被喝掉被消费掉,那样的普洱茶价格市场才会稳定。换句话说,就是要用熟茶去做普及工作。所以做茶应该先喝老茶,认同老茶、了解老茶、喜欢老茶后,再去做新茶,这样才会对新茶有共识,收藏以后才会有信心。”
任何文化都是一个金字塔结构,底层是技术和功能,中间艺术,顶尖层是思想、道,就是人们常说的技、艺、道。这些年来普洱茶用艺术的发展来牵动技术的进步,让喝茶人在喝茶时感受到茶之外的东西,也只有普洱茶才有如此丰富的理性和感性的内涵。
Q&A
1.怎样看待越来越多的普洱爱好者收茶藏茶的行为?
陈:普洱茶和玉石一样,都有自己的优劣标准,但这个标准又不是绝对的。除了收藏普洱茶带来的日后的经济效益,每年把自己收藏的新茶拿出来尝一下,去感受它的口味变化与进步,这也是一种生命的美,实在让人期待。
2.能否概括一下普洱茶行业一路的发展?
陈:清朝末年到1950年代属于号级茶,从1950年代到文革是印级茶,文革到1995年是七子饼,95年以后出现乔木茶。这就是普洱茶的发展,也是普洱茶的断代。普洱茶断代有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,断代断得很干脆,每个级别的品味截然不同,没有重叠没有过渡,对比鲜明。
3. 从普洱茶工艺的发展上来说,又有何变化?
陈:根据清朝文献记载,“每年入山做茶十余万人”,这样的规模不亚于现在。留到现在100年多年的茶就是号级茶。解放后私人茶庄收归国有变成茶厂,普洱转型,转到印级,印级茶是大茶厂做的,保留了一些传统遗风。文革后有了七子饼,七子饼完全改变了传统工艺,但手工杀青和机器杀青还是有很大分别的。
4.普洱茶对您自己意味着什么?
陈:我不觉得这是一门生意,而是一份事业,要自己花心血去经营去传递的事业,因为普洱茶是修身养性的东西,我这一路与普洱的不解之缘,也让我自己慢慢沉淀下来,被普洱茶修炼,让我静心养闲。